战疫路上的“药神”

早上七点半,在离富特四村不到两公里的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张瑞强正焦急地排在蛇形挂号队列中。该医院汇集了来自上海四面八方的就诊者,人要比平时多得多。而在不断穿梭的人群中更抓人眼球的,是和张瑞强一样的“红马甲”——为小区居民代购药品的志愿者。

长时间的等候让张瑞强有些疲倦,环境的闷热、人群的拥挤、防护面罩的憋闷,让他眼前形同蒸笼。

挂号仅是第一步。今天一天内,等待张瑞强的还有代就诊、取药、缴费、分发、收款、清点……这样一系列繁琐的环节,他2-3天就要经历一次。

富特四村,药不能停

张瑞强是富特四村的居民,也是上海海洋石油局船舶分公司员工。小区于3月13日封闭,4天后,张瑞强成为了小区第一批志愿者。

小区里75岁以上行动不便、身体抱恙的老年人很多。因小区前段时间刚好有2例阳性病例正是医院就诊期间感染的,志愿者们对代购药品的热情度较低,在目前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去医院代购药品,张瑞强不是没有发怵过。“党员在关键时刻就要挺身而出,再说这事总得有第一个人做榜样,如果顺利回来没有被感染,那么下次志愿者就容易接受了。”在张瑞强的表率和居委的动员下,有8位志愿者参与第一批配药工作。

 

买药需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细致、劳累程度远超想象。怀揣着第一批124位居民的用药期盼,早晨七点半,张瑞强带领的“配药小分队”出现在上海第七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是配药需求最多的科室。往往一个科室就三四十张市民卡,每个人手里都握着沉甸甸的责任。离开医院时已将近5点。“我们和医生一起上下班了!”张瑞强和队友们打趣道。

打道回府后,他和队友们来不及歇口气,马不停蹄地在群里通知居民,并挨家挨户送药上门,让居民核对药品、支付垫付的医药费。最后回社区二楼清点收款情况。这样代购药品的一整套流程才算走完。

“没办法强迫别人,但务必做好自己”

配药堪比一次“西天取经”,经过第一次“漫长跋涉”后,每个人都有种被“掏空”的疲乏感。这一回,上一批购药志愿者均以各种理由婉拒了第二次配药行动。这下,“原班人马”仅剩张瑞强一个人。

张瑞强十分理解,谁家不是上有老下有小,医院风险大,配药又辛苦,坚持不下来很正常。但他不敢放弃也不能放弃。责任,源于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也源于“我先上”“跟我上”的承诺。

有回夜间十点半,电话响了,传来隔壁小区唐阿姨低沉发颤的嗓音:“小张,我有点心绞痛了,现在给我送药可以吗?”他穿着睡衣拖鞋骑上电瓶车赶紧把药送了过去。张瑞强是山东人,不太能听懂上海话,但从老太太一瞬间舒展开来的笑容中,读懂了她感激的心意。他知道,虽然他和小区居民暂时被病毒隔离,但人心永远是连通的。

“小家”与“大家”:流淌的温情

最近,儿子豆包变得相当警惕。张瑞强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来他的密切关注。有一次他在厨房做晚餐,豆包跑过来问他:“爸爸,你又要去打奥密克戎吗?”他生怕爸爸又出门,陪不了他。

核酸检测时,张瑞强是“大白”,全副武装,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豆包只能凭借这双眼睛找爸爸。他试探性地来到一个队伍旁,见扫码的不是爸爸便撒腿就跑,换到另一个队列中继续寻找。

居民们足不出户已经很久了,但却丝毫不影响暖意在富特四村各处蔓延。平时点头之交的邻居因为封控措施成为了物质和情感上的“密接者”,“流淌的温情”随处可见:

八十多岁的陆奶奶在深夜十一点半给志愿者们分发亲手做的草头干饺;年近八十的钱爷爷在风暴天趟着水也要把蔬菜给居民们送上去;之前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工作的年轻人开始端着饭盒一趟趟往孤寡老人家里跑;就算曾经有嫌隙的邻居也开始关照问候,你送我葱,我匀你姜……

“疫情有多难,我们就有多努力。疫情让人们的生活变得糟糕,我永远不会感谢疫情,但是我会永远感谢这段人与人之间和睦有爱的日子。”4月16日凌晨,张瑞强在日志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杨涵

 

信息来源: 
2022-04-15